2020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和中國鐵塔后備電源集采招標,中天科技均占得一席之地:中國移動集采份額占比第一,中國鐵塔集采份額第四。
從2020年至今,中天科技鋰電池產品已成功中標12個項目,其中海外項目3個,對不了解中天科技鋰電池業務的人來說,這份驕人的成績單著實令人驚詫,包括筆者。但在細細采訪了解之后,卻又覺得一切是情理之中。
主營鋰電池產品的是中天科技旗下中天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儲能”),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高新技術企業,這幾年的發展隨著新能源政策的變遷也經歷了幾度沉浮。但就今年的表現來看,筆者認為中天儲能已找準發展方向,并時刻整裝待發,再度起航。
0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個決策:調整定位
我們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移動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發布了一次磷酸鐵鋰電池的集中采購招標,中天科技均未中標,在2020年卻一舉奪得標的第一名。
“公司成立初期,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廣闊,后備電源市場相對較小,我們將發展的重點放在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上,對中國移動通信基站用后備電源集采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是造成我們前兩次失標的重要原因。”中天儲能總經理繆永華在接受采訪時說,“但經過了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成長期,公司的發展思路逐漸調整,2019年初我們果斷決策借助集團大平臺優勢,發力后備電源領域,并將公司定位為后備電源細分領域的TOP5。”
其實,幾年前,中天儲能將發展方向瞄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無可厚非。彼時,通信基站用后備電源市場依舊盛行使用鉛酸電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鉛酸電池在性價比、環保等方面的弊端日益顯現。2018年,中國鐵塔正式下發《關于停止鉛酸電池采購和置換的通知》,磷酸鐵鋰電池才迎來了在后備電源市場的春天。
現如今,我們再來看中天儲能關于調整定位的決策,不可不謂之高明。進入5G時代,更環保、更穩定、能量密度更高、壽命更長的磷酸鐵鋰電池代替傳統的鉛酸電池必是大勢所趨。在通信更新換代的浪潮中,不管運營商是在原有基站上升級還是新建基站,對電池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目前,中天儲能三條鋰電池生產線滿負荷運行,并帶動了新興材料、江東電子材料、材料總廠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產能釋放。
一個團隊:不服不餒
據了解,2015年和2017年沒有中標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天儲能的產品在技術上確實與同行存在差距。差距就意味著被淘汰。然而在移動集采失利后,是怨天尤人強調客觀,還是承認差距,急起直追?中天儲能選擇了后者。他們立即成立以總工程師靳承鈾博士為首的技術委員會,囊括各生產工序的研發、制造、測試等多名技術骨干,針對技術差距分析原因,探索改進方案,分解優化指標到個人,將研發工作做精做細做扎實。
“這是從偶然的成功到成功的必然。”靳承鈾博士是這么形容他們這個團隊的研發工作的。“我們也是不斷總結經驗,每次實驗都帶著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每次樣品制備、篩選、組裝、測試都分解到最基本的操作單元,并互相反饋,共同提升,確保每個關鍵指標參數都能達到最優,從而超出客戶的預期,達到技術和產品的極致。”
挑戰自我也是這個團隊非常優秀的品質。研發團隊設立的目標不僅僅要求樣品能夠合格,還必須向滿分看齊。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測試結果從一開始的屢做屢敗,隨后就會出現幾次偶然的合格,然后每次樣品都能合格,再后來會遇到偶然的滿分,最后到每次樣品都能達到滿分,這也就真正實現了從偶然的成功到成功的必然。
而這恰恰體現的是中天科技技術人員不服不餒的“奮斗者”精神,是技術工作的尊嚴所在。
02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此次移動集采第一名中標極大鼓舞了中天儲能的士氣,并讓他們對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充滿信心。但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如何保持產品優勢和市場份額?繆永華介紹說,一方面是在技術上下苦功,以保證單芯質量為根本,模擬不同使用環境,對電池進行成組測試,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性能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就是在生產制造上,持續加強成本管控。
一個目標:極限降本
今年,中天儲能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材料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產品合格率達到99%以上。
然而在長240多米的參觀通道兩側,筆者發現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道工序,在感嘆鋰電池工藝復雜的同時,不禁詢問每道工序究竟要將材料利用率控制在怎樣精準的范圍內,才能保證實現整體目標,因為懂行的人都知道鋰電池工藝還有設定的損耗。
原來,中天儲能在深入學習集團“莊司諫言”的基礎上,對預算管理進行靈活運用,形成一套類似“阿米巴經營模式”的成本管控模式,對生產管理中涉及的各項指標設定極限目標值,以達到公司極限降本的目的。
除了生產工序的成本控制外,針對原材料的采購成本,中天儲能則是秉承“合作共贏”的方針,聯動供應商優化產品設計,從而減少采購成本。比如針對后備電源機箱的安裝掛耳,之前采取10顆螺釘固定,通過與供應商探討,最終采取一體成型和焊接的方式,即減少了掛耳裝配的時間,效率提升5%左右,同時又節約了螺釘的消耗。
一種堅持:做精儲能
近日,工信部發布消息稱,今年年底全國5G基站數量將超過60萬個。有關專家預測,5G基站帶來的備用電源儲能需求2020-2023年分別為7.6、9.7、10.8、11.9GWh。若5G+調峰的應用場景實現,將會帶動磷酸鐵鋰儲能電池需求大幅增長。
面對行業的變化,中天儲能規劃在運營商層面將后備電源產品的技術和成本管控做細,在電網層面將電源側大型儲能系統做精,并考慮從產品制造向產品運營方向發展。這也是在集團提出“制造業服務化”戰略后,中天儲能進行的一些思考。
2020年,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中天科技集團提出“制造業數字化”和“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戰略。作為鋰電池行業首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中天儲能在“制造業數字化”方面其實入行較早,而且智能制造在產品性能與成本管控方面所帶來的成效是顯著的。在此基礎上,中天儲能正打算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
“目前,我們正積極策劃建立一個數字式服務平臺,打造全局性閉環維護管理系統,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實現對運行產品的狀況監控、數據分析、提前預警。這樣就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售后服務方式,運維人員經過數據分析和預警,可以提前介入運維處理,提前消除故障,真正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超值服務的理念。” 靳承鈾說。
金凱能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金凱能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想了解更多內容,請登錄網站:http://www.naotankang.cn。